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,今年的主题为“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”。
肝脏,作为人体默默奉献的“代谢工厂”,承担着解毒、合成、代谢等诸多关键功能,却也时常因我们的疏忽而面临各种损伤风险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揭开肝脏损伤的神秘面纱,读懂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健康信号。
6岁的小朋友果果因感冒在家服用感冒药和退热药,2天后不见好转,就诊后被确诊为支气管需住院治疗。入院化验时,医生发现果果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30多倍,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20多倍。
医生判断孩子出现了急性肝损伤。通过仔细询问,医生考虑是药物导致的急性肝损伤,我们不禁会有疑问,药物明明是用来治病的,为什么会引起肝损伤呢?
什么是急性肝损伤
急性肝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,它是一类疾病的统称,是指原本无肝病,或虽有肝病但病情持续稳定者,在暴露于致肝损伤因素后2周内,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的情况。
若出现这些不适,需警惕肝损伤可能,应及时就医:
消化道症状:
食欲减退、腹痛、腹泻、厌油等。
皮肤症状:
皮肤瘙痒、没有光泽、弹性差等。
精神系统症状:
疲倦乏力、肢体麻木、嗜睡等。
我国每年新增急性肝损伤病例超过15万例。急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死亡率达10%~40%,需要肝移植的比例高达20%~30%。了解常见的肝损伤类型,有助于我们预防它的发生。
常见的急性肝损伤
从病因来看,急性肝损伤可分为药物性肝损伤、中毒性肝损伤、创伤性肝损伤、感染性肝损伤、缺血性肝损伤、妊娠相关性肝损伤、物理性肝损伤和其他肝损伤。
药物性肝损伤
药物是一把双刃剑,它能治病,但若盲目乱服,也可能会引发肝损伤。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23.8例,且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目前已上市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,有1100多种存在潜在肝毒性,而急性肝损伤是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发病形式,占比超90%。
常见的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以下几类:
非甾体类抗炎药物: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、吲哚美辛;
抗感染药物:阿莫西林-克拉维酸、红霉素、头孢菌素等抗生素;
抗肿瘤药物:甲氨蝶呤、紫杉醇、环磷酰胺;
心血管系统药物:阿托伐他汀、胺碘酮;
中枢神经系统药物:卡马西平、丙戊酸钠;
抗结核类药物: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;
代谢性疾病药物、抗甲状腺类药物等。
部分中草药存在肝损伤风险
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,多数药物需经肝脏生物转化后排出。因此,日常服用的药品、生物制品、中成药,乃至中药材、天然药物,其本身及代谢产物、辅料、污染物、杂质等,都可能成为肝脏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中草药成分和药理活性较复杂,尤其是未经医生指导就擅自使用的 “偏方”,潜在风险极大。临床中,何首乌和土三七是常见的致肝损伤中草药。
何首乌含蒽醌类衍生物,包含多种肝毒性物质。如果服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超3个月,易导致转氨酶升高。
土三七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,可损伤肝脏,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,导致门脉高压性肝病。
服药时间要遵医嘱
避免药物性肝损伤,需遵循“少而精”的用药原则。
一方面,不随意增添药物,也不盲目加大剂量,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,严格按医嘱服药。
·一日三次服药:每隔8小时一次
·早晚两次:上午8时一次,下午4时一次
·空腹服药: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药
·餐后服药:餐后半小时服药
另一方面,一旦发现存在药物性肝损伤,应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药物,并根据医嘱进行治疗。
中毒性肝损伤
“病从口入”在中毒性肝损伤中较为常见,日常饮食稍不注意就可能摄入伤肝物质。
酒精性肝损伤
人体摄入的90%以上的酒精由肝脏代谢,代谢产生的乙醛和自由基不仅会损伤肝细胞,还会增加肝脏脂肪堆积,损伤肝功能。短时间大量饮酒可能让肝细胞“不堪重负”,引发炎症甚至坏死,轻则出现恶心、乏力、腹痛,重则导致黄疸、凝血异常等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无论男女,每日酒精摄入量都要控制在15克以内。估算下来,在饮酒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数据:
·4度啤酒要控制在375毫升,大概是1小瓶或1小罐;
·10度葡萄酒要控制在150毫升以内,大概是标准容量(430毫升)的葡萄酒杯的1/3杯;
·56度的白酒要控制在27毫升以内,即一瓶100毫升的二锅头差不多要4个人分着喝。
其他中毒风险
日常还需格外防范黄曲霉素。
花生和玉米易被黄曲霉污染并产生黄曲霉毒素,其具有强烈的肝毒性,会抑制肝细胞 DNA、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,直接损伤肝细胞,还可能增加肝癌风险。
此外,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也可能导致肝损伤。贝类属于滤食性动物,通过过滤海水获取食物和营养。若海水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,贝类就可能携带该病毒,食用后易引发甲型肝炎感染,进而损伤肝脏。
其他类型肝损伤
创伤性肝损伤:由外伤、暴力或手术操作引起的肝脏损伤。
感染性肝损伤:多由病毒性肝炎、肝脓肿、胆道感染等引起,若出现乏力、发热、腹痛、皮肤发黄等症状,应引起重视。
缺血性肝损伤:多因心衰、休克等严重疾病导致肝脏缺血,一般都有疾病过程,主要由医生来进行判断。
物理性肝损伤:主要由放射因素导致的肝脏损伤。
严重肝损伤发生后不可逆
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,承担代谢、造血、解毒、合成蛋白质、分泌及排泄胆汁等重要功能。严重的急性肝损伤一旦发生,造成的伤害往往不可逆。
发生肝损伤后,及时明确病因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总体原则是:尽早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,合理用药,适时进行肝脏替代治疗,积极防治并发症。
需注意的是,一些宣称能修复肝脏功能的保健品并不可信,挽救严重肝损伤患者需要行肝脏移植。
如何保护好肝脏
保持良好生活方式,能保护和维持肝脏功能,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:
养成良好习惯: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(夜间11时至凌晨3时是肝脏修复关键时段),保证7~8小时优质睡眠,坚持运动。
合理饮食:多吃高纤维食物、优质蛋白,减少高糖、高脂食物摄入,不吃霉变食物。
控制体重: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脂肪肝风险,加重肝脏负担。
戒烟限酒:严格控制酒精摄入,最好不饮酒。
谨慎用药:按医嘱服药,警惕成分不明的保健品。
定期体检:及时发现问题并诊治,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。
管理情绪:保持良好心态,减少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。
了解肝脏、爱护肝脏,让我们共同向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”的目标迈进!
文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海涛
编辑:马杨 李诗尧
校对: 杨真宇
审核:秦明睿 徐秉楠
洪萨配资-洪萨配资官网-配资中介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